分卷阅读523(2 / 2)
当地向导回以茫然的眼神。
好的,他知道了。
井,相传是黄帝因同情一地干旱所做,但寻常的井也罢,若是要挖深井难度极高,且在搭建过程中容易坍塌,极具危险性。
就算在秦国也只有专门的匠人经过报备后才可动手,造价极为昂贵,一般都是几个村子共同分担这笔开支。寻常人家宅院有水井的话,房价都能涨个四成。若是农田里有水井,那是翻倍都有可能。因此在秦国每年排队等着来挖井的村落不知凡几。
不过可惜的是,就算排到了,能否挖井还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来决定,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成功掘井的,就算挖了井也未必能有水。一个熟练的井工可谓百家求,这门技艺在秦国还是非常吃香的,并且是一门可以家家传承的吃饭手艺。
不过李冰觉得这门手艺没有传到蜀郡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儿并不缺水。
蜀郡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北部的高耸的秦岭山脉拦截了南下的冷空气,同时也阻挡了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如是方造就了此地湿润多雨的环境。
所以这里并不缺水,不缺水当然也不需要用地下水,就更不会掌握挖井技术了。
加上蜀郡因山地环境将自己和外头隔绝开来,这一门技艺自然没有传入,甚至于当地人都不知道“井”这样东西。
李冰却觉得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打入蜀地的机会。
他特地上书秦王嬴稷,请他派遣秦国擅掘井之人,并且申请了一整套挖井的器械,然后他就带着人在丰水期不方便修建水利的间隙挖了第一口盐井。
然后很快就是第二口、第三口……大大小小的盐井就此在成都平原上落户。
当地的百姓自然也更愿意购买官家便宜的盐,蜀郡甚至可以通过栈道将蜀地的盐送去长安,大大降低了秦国在盐政上对于齐国这个盐的最大出口国的依赖。
靠着这些盐井,当地原本对李冰视而不见的士族也开始闻风而动,主动登门拜访,并且释放了友善的态度。李冰对对方过去处处下绊子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甚至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派人去对方的盐场打井的恳求。
蜀人淳朴,自然投桃报李。当年冬季枯水期到来之后,这些掌握大量金钱和地方势力的士族都派了人过来帮忙修整灌县口。双方感情急速升温之下,对方甚至主动表示想要学习咸阳的知识。
李冰当下就将这个好消息禀告了秦王庭,嬴稷对于蜀郡愿意学习秦国文化非常高兴,但派谁过去便成了问题。
首要的一大难题便是地理因素。
你说派个没名气的过去吧,人家会说你不重视,友谊的小船指不定还没上去就翻了。但是现如今有名气的年岁也大,没几个能受得了翻山越岭之苦,到时候老先生出了事于秦国损失更大!
在秦国,文化人那可都是国宝级别的存在。
秦王为此愁坏了,觉得这是个宝贵机会的朝堂各派系立刻上谏言,其中最靠谱的说法是派遣学子们过去,也给年轻人一个发挥和锻炼的机会。
就当秦王愁得眉毛胡子都快打结之时,他忽然想到了鬼点子最多的吕小安,于是就指使曾孙子去向吕小安讨主意。
吕安不知前因后果,当时的赵小政也说得不甚清楚,于是,正忙着捏泥巴(——赵政语)的吕安随口说了句:既然我们过去不方便,不如请对方过来呀。
“到咸阳还能好好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