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25(1 / 2)

加入书签

……不,有一个。

秦国现在有个荀子在。

荀子虽说是儒家学派的大家,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儒家,他的很多观点在嬴稷看来也是颇为认可的。

只是儒家思想里头有一些格外软弱的东西,是嬴稷所不喜的。

于是,嬴稷有一日就召了荀子入殿详谈。

双方足足辩了有半日,嬴稷输了。秦王年纪大了有些任性,虽然输了但是还是不承认,气哼哼地将人赶走了。荀卿施施然回到了住处,脸上是一如往日的淡然。

过了三日后,嬴稷复又召请他入殿,这次嬴稷赢了。虽然赢了,但嬴稷一点也不高兴,他总觉得哪哪都不太对味。

于是隔了五日,嬴稷又请了一次荀卿。这次双方自朝谈到日暮,最终,嬴稷认可了荀子这个人以及“他的”儒家思想,并且提出了聘请荀子为秦国官员一事,主司教育。

但,嬴稷还是提了一个关键性的要求——秦国可以支持荀子在秦国开设学宫,甚至可以将荀子的学宫设定为官方教育机构给予补助,就像齐国的稷下学宫一般,但是,荀子所传授的知识必须经过秦国官方的筛选。

荀卿的弟子们对此颇有些不快,不过荀卿的态度却很是淡然,甚至有一些意料之中的味道,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个结果。

秦国讲究法不容情,而儒家思想中,讲究的是礼运天下,并且认为法制是最为低端的统治方法,儒家最高理想是人人知礼而遵礼,如此便没有人犯罪了。

但是一个世界的最高道德典范一定是和法律站在同一条线上的。非礼,无法也。所以,这其中也不是不能变通的。

而荀子,恰恰是最懂变通之人。

荀卿曾在稷下学宫以及学习生涯中无数次和各家争辩,要争辩就要了解对方,虽然是儒家但是熟读诸子百家经意,擅长取其精华用其糟粕攻击对方,战国末年最强嘴炮王者卿表示对此……毫无难度。

至于法儒之争……荀子微微一笑,不能明着灌输,难道不能潜移默化吗?

用自己的学说改变一个时代,这不正是他想要的机会吗?

而且意外收获是,其在秦王面前亦是侃侃而谈直述学说的模样吸引到了当时旁听的赵政,加上荀子是他阿兄的先生,赵政对荀子天生好感度就高,小少年现在对于荀子的学说非常感兴趣。

只不过因为他身份敏感,不好正儿八经拜师。荀子到底是儒家的人,作为王孙的他如果公然跟着荀子学习就是在释放一个会令秦国上下都感到不安的讯息。

好在赵政年纪小,他便借跟吕安出去玩为借口跑过去蹭课,对此嬴稷亦是持默许的暧昧态度。吕不韦私底下同异人也说了此事,二人均生出了一番「秦王想要进行改革」的预感。

但他们也知道秦王为何犹豫。嬴稷的年龄已经大了,而太子安国君显然不是一个能够继承他意愿的继承人,改革一旦开始而半途而废,对国家对国民的伤害是致命的。因此,嬴稷不敢开始。

这是一个雷区,吕不韦建议异人暂且不要去趟,让秦王自己斟酌为上。而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赵政如今受到的教育、思想也颇为关注,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读到了一种敏感的味道。

被暗中观察的赵小政什么都不知道,他现在正跟着阿兄站在城门边上等来接人的马车。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