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8章 来不及看信(1 / 2)

加入书签

李世凛知道二姑姑一路挂怀着黛玉大妹妹,终于等来了信,必然急着看,便忙笑道: “二姑姑只

管看信,不必顾及我。"又怕他在这里,二姑姑有不便: “我先回去了,过会再来?"

姜宁一手接了信,一手拦住李世凛: "来来去去不嫌费事?这有什么,你略等我一刻。"便三两下拆了信。

黛玉的字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

她开头先写,这封信是她到荣国府后半个月写的。

因年关近了,她原怕送信的人难行,只能在路上过年,不大妥当,本想年后再让送。可若年后再送,信到兰州时就该三月了,又恐父母妹妹焦心,便厚赏了赵丰二人,令即刻出发。

她不常出二门,不大知二门外的事,若赵丰二人身上染上了浮奢习性,还劳父母多加训诫管教。

开头第一页几乎没有提及黛玉在贾家的生活,却迅速安抚了姜宁焦虑担忧的心情,又让她多添一重叹息。

黛玉长大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她开头还能写这一大段闲话,显然她写信前在贾家的半个月,没有难到让她迫切想离开的程度,但也确实让她思考了很多。

她观察到了贾家“浮奢”的风气,怕林家的人在贾家变了性情。她请父母管教赵丰二人,其实也是为他们的将来着想。若他们真成了贾家人行事,等回到林家必然会不适应。

黛玉的聪慧敏感是天生,可孩子的机敏、谨慎和周全,都是身边环境逼她们成长起来的。

从姑苏到济南,见到林如海和贾敏,好像让孩子们一瞬间都明白了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长大了好几岁。而在济南的分别,让绯玉话少了许多,又让黛玉感受到了什么?

姜宁继续往下看。

黛玉用旁观视角写了她到荣国府的第一日。

外祖母、两位舅母、两位嫂子和三位姊妹都齐聚荣庆堂迎接了她。

外祖母说了什么,两位舅母说了什么,嫂子们和姊妹们说了什么。贾宝玉给她取字,她站起来反驳,外祖母如何处置;贾宝玉摔玉,外祖母如何安慰他;她暂时住在哪里;外祖母给了她丫头。

这些或让人生气,或让人心堵,或让人觉得“还算贾家不太失礼”的事,她都——用平静的语

言写下了。

信中,黛玉对贾宝玉的称呼一律是“宝二哥”。但姜宁看到一半,便气得自动转化成“贾宝玉”了。

而在所有事里,让姜宁反复看了最多遍的,不是王夫人看似慈爱关怀,实为警告黛玉,让她离贾宝玉远点, "不要沾惹";不是黛玉反驳贾宝玉取的字;也不是贾宝玉摔玉。

是黛玉写“初见宝二哥,竟觉得似在哪里见过,十分眼熟”。贾宝玉也还是说出了原著里的名台词: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姜宁都不太记得原话了,可一看到就知道:没错,就是这句。

正是因为对原著的印象很模糊了,所以黛玉离开前,姜宁没有提示过她到贾家都会遇到什么事。万一提示错了就更不好了。她只叮嘱了盛月,若一些事旁人不好说话,请她见机开口,替黛玉推拒。不过,这次去贾家的黛玉显然也和原著里不一样了,起码姜宁记得,贾宝玉给黛玉取的“字”, “颦颦”,在后面被许多人叫过。

黛玉严词拒绝了贾宝玉,那么“颦颦”二字,想来不会再有人不识趣总是提起。

两年前癞头和尚到老宅找到她,说了许多谜语又莫名其妙走了后,姜宁便知道这个世界确实有神明鬼怪,而黛玉说不定真的是“绛珠仙子”转世,下凡是为“还泪”。

但和尚在原著里说过什么,她真的记不清了,总归和她遇到的这个和尚说的话不一样。

和尚度化黛玉出家失败,当夜又把她困在梦魔里,让她看到绯玉和黛玉在贾家遭受的痛苦和折磨,似乎目的在阻止黛玉去贾家。

可她挣脱梦魇后,到现在快两年整了,她和林如海议定要送黛玉去荣国府,黛玉上路了,黛玉到了,和尚都再没有出现过。

原著里黛玉的“还泪”,是爱上了贾宝玉,为他流了许多泪。好像没人规定过,“还泪”一定要还爱情泪?生气泪行不行?

……不行啊啊啊啊!

她都舍不得让黛玉掉眼泪,贾家人凭什么啊!

带着一肚子气,姜宁开始思考她去京城把黛玉接来,两人还能平安到达兰州的可行性。约等于零,

算了。

她走了,绯玉怎么办?独留绯玉在这里和她爹面对刺杀毒害吗?

而若为这些儿女口角小事

劳动李家打上门就太过分了。

别说李家会不会愿意,即便李家真的去了,两家闹开,必然满城皆知。贾家两府内和族中可还有许多未嫁的女孩,这事定会影响贾家女孩子的婚嫁,若贾家没那么理亏,也会影响到李家的女儿。

李家援助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非必要不能动用。

姜宁喝口温茶,平心静气,往下看。

黛玉说她在碧纱橱里住得很不错,房间够大,还分了内外两间,外间足够她和姊妹们围坐说话看书。

外祖母第一日给了她鹦哥姐姐贴身服侍,第二日,琏二嫂子又送来四个粗使的小丫头给她跑腿听唤,还让林家一起来的三个女人和贾家的一个嬷嬷进来,给她做教引嬷嬷。

她一到了贾家,一应起居、衣食,一如贾宝玉,反倒让迎春姐姐、探春妹妹和惜春妹妹靠后了,

叫她心里过意不去。惜春妹妹还小,还不记事,但迎春姐姐和探春妹妹也都不见怨愤。

迎春姐姐温柔话少,探春妹妹更聪敏大方,姊妹们都对她极好。外祖母说,她是客,原该比家里的姊妹更尊两分,她便领受了。

她来后,和姊妹们一处上了几日学。学里的先生有两位,都是二舅舅的清客相公。听得姊妹们原和贾宝玉一起上学,但她抵京之前,先生恰辞了馆,贾宝玉只说身上不好,又说新的先生未到,便不上学了,姊妹们还每日和相公们念半日的书。

姜宁:行吧,确实比不上学强。

信的最后,黛玉说:

贾宝玉确实如二舅母所说,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总是闹出许多让人生气,过后又觉可笑的事,可他对女儿家——姊妹们和丫头们——确实比旁人好得多。

不知为什么,贾宝玉尤其体贴她。

不过两三日的功夫,贾宝玉就记清了她爱吃什么,爱玩什么,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收着给她一起吃,一起玩,看说的话让她生气了,便再三再四道歉。她虽然不想和贾宝玉亲近,却不能总是横眉冷对。只是她客气受了,他下次便更亲热几倍。

荣国府。

荣庆堂。

虽然过了十五,因还在正月里,孩子们放假,不用上学,女眷不能动针线,新年的喜气还没过,老太太这里每日都热热闹闹的。

春日要

到了,王嬷嬷前几日私问过贾母,何时给姑娘挪屋子:

姑娘住在碧纱橱里很好,可姑娘每次想到是她来了,才让宝二爷只能和老太太住,扰了老太太的清净,心里便很是过意不去。况且姑娘已经七岁了,宝二爷都八岁了,兄妹们再和气,每日一处吃喝笑闹都是小事,睡觉的屋子是该分开住了。

贾母当时听完,只说天还冷着,出了正月再定。

可她反复想了几日,黛玉是个有主意的,不似旁的女孩子,在这个年纪都长辈奶娘说什么就是什么,黛玉的奶娘反而要听姑娘的。王嬷嬷说的话就是黛玉的意思,总拖着也没意思。

何况宝玉在她房里,不能尽兴闹腾,他不自在,也确实让她心烦,不如早挪了早省心。但宝玉她舍不得放到外院去住。

一放出去,他父亲必然会催逼他读书。催成第二个珠儿,家里又少一个好孩子。宝玉灵性极强,若催逼得有了名声,叫宫中想起来他的通灵宝玉,岂不是祸患?

老二是比老大孝顺,官儿也认真做着。只是有些事上,他确实想得浅些。这也难怪他。谁叫国公爷走得早,他年轻时一心读书,家里没来得及教,他也没来得及学这些呢。

若把宝玉和黛玉都挪出去,两人一东一西,正好住对门,也都离她近。东厢房现是迎春和探春住着,可以挪去后院,和惜春三个一处住。

贾母想定了,传来王熙凤,让她且收拾着后院和西厢房,只先别说是做什么的。

王熙凤略一想便知道屋子都是给谁收拾的。她在贾母面前好生答应了,回来便安排人去办事。心腹上了茶,问:“林姑娘虽是客,怎好越过咱们自家姑娘太多呢。”三姑娘便罢了,二姑娘可是姐姐,也要给林姑娘腾地方。大太太和二太太知道了,又不知该怎么想。

王熙凤不大在乎:“宝玉是老太太的心肝儿肉,林妹妹是贵客,自然和旁人不一样了。老太太都这么大岁数了,偏疼孙子和外孙女,谁还能说什么?原本孙女也不该都放在老太太这里养,是各房自己的事。自己不养的女儿塞给老太太养了,还有脸说委屈了孩子?"

她向东撇了撇嘴,轻嗤一声: “平儿,你信不信:那边即便抱怨几句,可若叫他们把二妹妹领回去养,是绝对不愿意的。老太太虽不偏疼二妹妹,一年里在眼前晃着,各样东西也赏不少了。比如二妹妹今日披的猩猩毡斗篷,那不是分例外老太太给新做

的?"

又笑问:“你还是老太太赏我的人,怎么不向着老太太说话,反倒想着那边了?”

平儿笑道: “我是怕奶奶得罪了人。”

大老爷和大太太不好怨老太太,奶奶只是儿媳妇,怎么不怨奶奶不向着自家妹子,反向着外人。

“好丫头,不亏我往日疼你。”王熙凤打量着平儿细腻白嫩的鹅蛋脸,水汪汪的杏仁眼,乌油油的头发。

她陪嫁了四个丫头来,都算好的,但论起模样,还是只有平儿第一,比那云霞还强三分,身段也极好,该有的都有。

——想到这里,王熙凤微微咬牙。

平儿又不似那三个,见了二爷好色,便忙不迭动了春心,一个个都想爬上二爷的床。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