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 79 章 永遇乐、声声慢联读序(1 / 2)

加入书签

半夜睡得正香的时候被人暴力叫醒是一种什么体验?相信没有人会对之报以好脸色。对这个问题高度一致的答案使得众人一下子代入到情境中,连平日里的哥吹苏辙嘴角都抽了抽,好险凭着一腔兄弟爱才没有流露出“你真是莫名其妙”的眼神,含蓄道:

“后人确实颇为偏爱兄长。”

又是“弟弟,捞捞”又是“张怀民”的,其他人哪有这样的俳优折段。

被偏爱的苏轼本人:......

别太荒谬。

“偏爱?是指这样胡乱排演的偏爱吗?”他皮笑肉不笑,“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苏子瞻便是这样半夜三更扰人清梦的人!”

这话一出,苏辙和一旁的老父亲苏洵都沉默了,父子俩一致想起那些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时节,自家兄长/儿子兴致勃勃地半夜来敲门谈书的旧事。

父子二人对视一眼,看向苏轼,脸上明晃晃写着:你不是这样的人吗?

苏轼:......

兄弟爱与父子情岌岌可危。

【这个段子大家应该很熟悉,故事原型正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楚棠放出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文句造语浅淡,叙事平易,一眼便知是一篇精美的小文。

唐朝。

眼光老辣的韩愈只看一眼,精神便为之一振。苏轼这篇文章,文气流畅、朴素淡泊,叙事而不故弄玄虚,写景而不铺排堆砌,通篇意境空灵坦荡,和时下流行的骈俪之风截然不同,竟是同他倡导的古文不谋而合。

他没有料错,古文复兴果然是大势所趋!

韩愈胸中激荡,抽出日前李翊给他递的信件,提笔回书:“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北宋。

欧阳修亦是见猎心喜:“苏轼这小文甚合我意!”

虽然中唐时期韩、柳二人已倡导古文,又以大量创作为古文之发展指出明路,然而晚唐李义山以后,骈俪之风复炽,及至国朝流波未绝,他不喜这些空洞浮华之词,欲再挽颓波,有此笔触,苏轼必是他复兴文风的一员大将!

两位古文大家被这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文笔所吸引,其他人却被刚刚的视频带得有点歪——

“怀民亦未寝?他不是寝了吗?”这是刚刚模仿完视频的吃瓜群众。

“可能苏轼觉得他没寝?”旁边的同伴有些不确定。

“那张怀民怎么没有发脾气?还‘相与步于中庭’。”

“他们是朋友嘛!”

“嗯...望日将至,我明晚三更来寻你散步?”

“......滚。”

【张怀民是苏轼在黄州认识的朋友,虽然这篇小文已经被大家恶搞成了段子,但也有人考据说,彼时张怀民刚被贬官到黄州,苏轼换位思考,担心朋友心中郁结

难解、长夜孤苦,特意来找他说话,劝慰于他。】

“原来是这样!”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原来他们两人同病相怜啊!”

“苏轼连这都考虑到了,他人还怪好的累嘞。”

一时间,苏轼风评迅速回转。

驿馆。

苏轼的脸色终于被救回来了,他轻哼一声,面色稍霁:“我就说我不是那种半夜扰人情梦的人。”

复又想起张怀民同样被贬,黄州偏远,那人乍然到处,心中定然寥落吧!那流放日记写得这样情真意切,估计是对他知之深深,又从他的身上照见了己身。苏轼叹了一口气,希望以后还能遇见这位落难知交吧!

另一时空,张怀民听到水镜揭露这一段隐情,不由得也想起了那位黄州故友。他自知自己无德而致留名千古,定是因为苏东坡那一篇夜游,让他传名,使他以一种颇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活跃在后世,最后又在这神异的水镜中被人提起。

此生何幸,寥落之中能遇得这样一位挚友。

张怀民笑了,他以手拍案,学着先前听到的旋律一边打拍子一边低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北宋,李府。

李清照对苏轼的这篇文章很熟悉,百戏归百戏,她真实的看法和考据是差不多的,当下便笑道:

“夜游当然可以遣兴啦!那日我与几位姐妹往溪亭游赏,夜色下的荷塘可是漂亮得紧!就是很容易迷路,一不留神我们的舟子都划到池心去了,吓得池中鸥鹭惊翅乱飞,可把我们也吓了一跳!”

想到出游的趣事,李清照忍不住笑出声来。李格非看着女儿畅快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

“你啊,一天天的心思都在外面,哪有点大家闺秀的样子!”

李清照撇撇嘴笑得讨巧:“我若是像个闺秀,爹爹怕是第一个不满意。”

“你这丫头......”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