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83(2 / 2)

加入书签

不过,这批特殊制备的锂片,也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吴桐是用来测试,锂对中子回收的速率。她在其上,观察到了属于反应物的回收痕迹。

这个痕迹,同理也是证明着,吴桐的三明治夹心设计思路,是确实可行的。

虽然,这个设计思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液锂回收层需要多少量的液锂才是合适,能够达到处理的微妙平衡?

比如说,中子携带的能量太高,怎么能让液锂层安稳回收,并且将吸纳的元素释放出来?怎么能

让中子束安稳的配备液锂层的收集,听话配合,而不是在这个程序中乱串,对整个回收系统造成损伤性冲击

液锂层的厚度是最根本要推导的重要难关,太厚了不行,太薄了更无用,无论是太厚还是太薄都不好,

液锂层不是越多越好,这个时候,不能谈量多力量大。若是太厚了,将会造成大量的氚素滞留在液锂内部,重要的是拖累降低回收效率,液锂层的厚度,还与工程难度是呈正比的,每增加一丝,都要大幅度提高制备难度

一个不好,很可能要影响到整个反应堆的安全性,让其成为整个反应堆木桶原理中的短板,发生安全事故!

太薄了当然也不行,液锂层太薄直接影响到氚素的增殖率。

就像施肥一样,肥力不够,庄稼不长,液锂层太薄,自然也就谈不上工作效率,毕竟自由中子的半衰期只有10.6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她们要在中子与其它元素发生嬗变的同时,还得考虑中子自身的衰变问题。

最理想状况,肯定是中子在反射金属界面发生二次反射之前利用液锂对其进行回收。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这个适度的量,需要吴桐结合着扫描资料,锂对中子携带能量回收的效率数据,来进行建立模型,去一步步演化推导。

细节决定成败,不是有了设计思路,这个方案就万事大吉,只能说,设计思路,只是出发前的第一步,剩下的,她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上面一个个问题,都要考虑在内。

大方向有了,细节方面的突破,依然她需要不断的去充实雕琢完善。

这也是整个工程最核心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务必要攻克掉,他们的整个第一壁才算安稳完善。

第一壁的材料,主要是耐辐射,放失控的中子束通过,利用第一壁的HC-1材料透过并对失衡的中子束进行降速,耐热涂层加固涂层进一步增强高温的抗性,之后的液锂回收系统,吸收中子并放出氚素,利用最外层打底在液锂层之外的特殊金属反射层,将未完全反应的中子反弹回去。

这个时候,吴桐神来一笔,给回收系统是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牵引着回收物向上,进入燃料室重新投入聚变循环之中。

这一点儿的原理,主要基于在液锂的工作温度下,无论是氚素还是氦素都以气态形式存在,它们和液锂两者是互不交融的。

这个时候,被回收的氚素以气体形式存在,给其一个向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