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03章 飞行品质(2 / 2)

加入书签

「各位请看,我们初步选择了六种特徵方案,也就是各自单双配置的梯形鳍丶弧形鳍和细长弧形鳍,再分别设置不同的安装位置和内反角,当然出于隐身性能考虑,鳍片设计均不带有翼刀,而是采用乾净构型……」

说到这里,他用眼角馀光看向了对面的林济洪。

可以看出,在听到最后一段话之后,后者的面色终于缓和下来一些。

「这些方案对于横航向稳定性的改善能力,以及在极限条件下的抗尾旋性能都基本符合我们过去得出的定性经验,以带有约30°外反角的双梯形鳍为最佳,具体数据在资料的95-110页之间,我就不过多赘述。」

「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当我们把这个方案的尾鳍与微向上内收的机身尾段结合起来之后,发现在一定迎角范围内有着相当明显的减阻效果,尤其是在高亚音速到跨音速范围内……」

「初步推测的原理为,当气流流经机身尾段时,由于此处存在一定上翘角,气流容易产生分离,而设计恰当的双腹鳍,可以在机身尾段形成气流加速通道,减缓减轻机身尾段的气流分离,从而达到减阻的效果。」

「当然,这一推断并非最终结论,关于此现象的本质,后续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或许还需要一些理论层面的帮助,但如果能妥善加以利用,那麽可以有效降低实现超音速巡航的难度,而且考虑到这一减阻效应是出现在后缘襟副翼附近,还可以显着改善飞机的操纵性能……」

对于一架工作在正常性能区间内的飞机而言,「突破音速」这个过程往往要比「保持超音速」更难。

所以诸如EF2000还有苏35等一部分三代半战机,有些时候会宣传自己具备「部分」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就是在加力状态下突破音障,然后关闭加力维持超音速飞行。

虽然在涡扇10G预期可以赶上工期的情况下,华夏四代机当然不需要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但同时降低阻力和稳定性,无疑大大有利于飞机飞行品质的改善——

在歼10列装部队之后,蓉飞集团收到了大量来自航空兵部队的反馈,除去例行的赞赏与肯定以外,还有很多飞行员提供的一手信息。

这些内容不属于技术资料,因此缺乏严谨的数据研判,往往只是用简朴语言描述的定性感受,但却让设计团队对于飞行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因此在四代机的研制过程中他们特别提出,不仅要造出一架先进的飞机,更要造出一架好飞的飞机。

而飞机的飞行品质,就是最直接对应「是否好飞」的关键因素。

孔成安的介绍结束之后,杨韦清了清嗓子,开始进行阶段性总结:

「同志们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新一代飞机对于各方面性能的综合要求是前所未有的,而我们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优化飞行性能和隐身性能之间的关系,争取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希望各位能在这个大目标的引导下团结协作……」

如此千头万绪的工作,自然不可能在这一场会议上全部解决。

所以他只是简单说了几句漂亮话,接着就话锋一转,开始安排后面的具体工作。

会后,杨韦特地把两位副总师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再额外嘱咐几句。

然而还没等三个人的小会开始,桌上的内线电话便响了起来。

是行政办公室的号码。

接通之后,那边很快响起了高文广的声音:

「杨总,606所那边给我们发了个函,说是希望可以马上使用一下渝都那边的微波暗室……」

杨韦微微皱了皱眉,露出略有些困惑的表情:

「那他们直接去找电磁检测中心不就行了……为什麽要专门联系我们?」

「对方说,不是单独验证发动机尾喷口的雷达反射情况,而是要结合我们的飞机模型做总体测试!」

(本章完)

</ins>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