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53 章(2 / 2)

加入书签

“公子?公子?”

老人唤回朱翊钧的神思,此时马车已经到了刘綎府上。朱翊钧从马车上下来,忽然想起:“还未请教先生性命。”

老人跟着他下了马车:“在下李时珍。”

其实,刚才李时珍求见王世贞的时候,朱翊钧就听到了,否则也不会驻足。

但他还是摆出惊讶之色:“原来是李先生,久闻先生大名。”

李时珍比他还惊讶:“你知道我?”

朱翊钧点头:“你曾经担任过太医院院判,还替我祖父看过病呢。”

李时珍只在太医院做了不到两年的院判,就辞官回乡开医馆去了。左思右想也不记得自己诊治过哪位湖广籍高官。

朱翊钧热情的将他迎进院子,又吩咐人去准备酒菜,这才坐下来,翻阅他的书卷。

因为还没有刊印,这些都是手稿,封面写着《本草纲目》。

朱翊钧虽然不通

医理,但看过一些相关书籍。尤其是本草,人命关天,药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历朝历代,都会动用全国之力官修本草。大明也曾修过,在弘治年间,由当时太医院院判刘文泰主持编纂《本草品汇精要》,现在就藏于宫中。

况且,本草类书籍,一般都是在前人的著作基础上,进行增补,像拼积木一样,一块一块越拼越多。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光看名字就知道,与别人不同。“纲目二字”体现出分类和逻辑。

朱翊钧一边翻看,李时珍一边给他介绍:“数十年行医及查阅古典医籍,我发现历代本草书中皆存在不少错漏,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新的本草书籍,将错误的纠正,重复的删除,遗缺的补上。这也是家父临终前的遗愿。”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宋代官修本草,我以此为蓝本,参考八百多部典籍,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性状与生长情况,前代医家众说纷纭。

“例如远志,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人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嘉靖四十四年,我多次离家,外出寻药,从湖广、到江西,从南直隶,到北直隶,再到关外,到访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这里,只是我这几年游历北边,汇总的一部分书卷。《本草纲目》收录药材近两千种,药方一万于首,还绘有药图一千余副,总计五十二卷。”

朱翊钧翻开书卷,果真有图,每一种都画得栩栩如生,甚至还有点可爱。

他问李时珍:“这是你画的?”

李时珍摇头笑道:“是犬子建元所画。”

朱翊钧又问:“其他书卷在何处?”

“在蕲州老家,我在那里有一间医馆,以自己的字为堂号——东璧堂。”

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此次经过南京,本想求王世贞大人为《本草纲目》作序,再找南京的书商刊印,希望天下医者能尽早看到这份最新的本草集,造福百姓,只可惜……”

只可惜王世贞受了打击,现在没有这个心情。

朱翊钧合上书卷,郑重道:“王世贞乃文坛大家,确实文采斐然。若你旨意要他为《本草纲目作序》,我能办到。”

“我的文章大抵是没有王世贞作得好,但应该也查不到哪里去,毕竟他那一科进士,拔群者都曾做过我的老师。”

说到这里,朱翊钧笑了笑:“你若不嫌弃,我也能为你作序。你也不用找什么书商,《本草纲目》我替你刊印,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这说话的口气大得没边儿,李时珍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究竟是什么人,能有这样的本事。

他向朱翊钧一揖:“还未请教公子姓名。”

朱翊钧也不想拿李诚铭的名字忽悠他,展开一张宣纸,取出随身宝玺印在纸上,再举到对方眼前。

李时珍先愣了片刻,惊得往后连退数步。终于明白他刚才所说祖上在湖广生活,自己还曾为他祖父诊治是什么意思。

他说的,全都是实话,只是隐瞒了关键信息,李时珍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往那个身份去想。

朱翊钧看重他的本草纲目,才会在他面前亮出身份,这是天大的荣耀,能写进族谱。

李时珍立即跪了下去:“草民叩见陛下。”

朱翊钧笑道:“濒湖先生曾经也是朝廷命官,如何就自称草民了?”

弦外之音就是,太医院的大门随时为他敞开。

李时珍立即改了口:“臣惶恐。”

朱翊钧弯腰扶他起来:“可还需要王世贞为你作序?”

有天子作序,谁还瞧得上王世贞这个泥菩萨过河的文坛领袖。!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