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7章 被皇帝事业耽误的艺术家(1 / 2)

加入书签

赵光义:“陛下,这种描述不会说的是那位违命侯吧?”

赵光义心里恨毒了天幕,他现在被“杯酒释兵权”,被软禁在了府上,生死都系于哥哥的一念之间,随时可能原地去世。

要不是天幕从中作梗,他哪里会被哥哥识破野心?这些天,他跟条哈巴狗一样,装成无害的样子,讨好哥哥。到了天幕播放这一天,他也巴巴地来到皇宫,主动献殷勤。

赵匡胤微微点头:“违命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听说连《霓裳羽衣曲》都被他复原了,他不上榜说不过去。"

赵光义讨好似的献上计策:“陛下,南唐旧臣野心勃勃,难保不会危害江山社稷。这位侯爷还是天生重瞳,贵人之相。不如早些送这位侯爷魂归西天。您不是说了吗,卧榻之间,岂容他人酣睡?"

赵匡胤面色平静:“话是这么说,但分人。违命侯现在已经诚心归顺,并无威胁。朕早就说了饶他的性命,如果现在杀了他,岂不是出尔反尔。"

赵光义:“陛下——”

赵匡胤:“此事休要再提!”

赵光义心中愤愤不平,虎视眈眈地望着天幕:“陛下,你且看天幕透露的未来吧,那李煜绝非等闲之辈。"

皇宫外,李煜的府邸中。

李煜眼睛颜色很浅,犹如清澈的湖水,看上去像是大瞳孔套着小瞳孔,这种模样被称为重瞳。仓颉、虞舜、重耳、项羽都有重瞳。所以这种样子被人称为是圣人之相。

而且他美姿容,气质玉树临风,配上重瞳这种大杀器,很得父皇以及群臣的喜欢。这圣人之相为他嬴得了皇位,如今也成了催命符。

那双颜色极其浅淡的眼睛流露出哀伤之意:“果然是我上榜了。”容貌娇美的小周后轻声叹息。

大宋的君主,尤其是君主的弟弟晋王,一直对他们这些亡国之君虎视眈眈啊。如此出风头,到底是福还是祸?

【第四位诗人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被皇帝事业耽误的艺术家。】

【隋唐五代又十国,唐朝灭亡之后,藩镇制度的影响还是绵延不绝,各种大将军自立为王,华夏境内小国林立。

在南唐,一个男孩出生了。相比于平民百姓,李煜的运气好多了,直接出生在了罗马,成为皇帝

第六个儿子。

随着时间流逝,他渐渐长大,长得玉树临风,风姿绰约,简直是高富帅。

南唐这三代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作为皇室成员,李煜从小就受着文化的熏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跟皇位无缘。如果按这么发展下去,他会成为一个搞文艺的富贵王爷。

但是在别人眼里,他长得很牛。重瞳,骈齿,高额。

皇帝和文武百官都惊艳了,南唐日益衰落,他们都非常愁苦,难道这六皇子是上天赐下来的拯救南唐的超人吗?

于是,皇帝越来越宠爱这个六皇子,文武百官也经常说六皇子的好话。

这就导致太子的不满。太子李弘冀非常嫉妒李煜,长得这么牛,难道是要抢他的皇位吗?

李煜不是个笨蛋,还是有些政治嗅觉的,不敢跟太子杠上,连忙表示:“我只想当隐士,真的不想当皇帝,哥哥还是你上吧!"

他自称“钟峰隐者" "莲峰居士”,整天游山玩水,弹琴写诗,一副不关心政事的样子。】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古青青剪辑了关于李煜的纪录片,李煜的演员泛舟于江海之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他时而钓鱼,时而举起酒壶,在碧波上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一出,不少人纷纷感叹:"终于看到了一首真正的词啊!"

这首词算不上千古名作,但跟之前那些皇帝相比,已经算非常不错了,简直像洗了眼睛一样。梅尧臣含笑说道:“千古词帝……于他而言,也算贴切,因为他是位帝王啊。”

欧阳修:“你这话我倒不怎么赞同,即使他不是帝王,也能拿到这个称号。这是他还没当上皇帝时写的诗,已经短而不丽,工而不奢,曲已尽,情未尽。"

欧阳修的词风受到诸多名家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李煜。

梅尧臣:"你不是不喜欢他吗?我记得你说他是昏君来着。"

欧阳修曾经评价:“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欧阳修轻声叹息:“词是词,人是人,自然得分开看。这天幕说什么他是被皇帝事业耽误的艺术家,虽然有些促狭,但还算有理。"

大宋诗人对李煜的观感往往非常复杂。

李煜还在世的时候,他每出新词,大宋的文武百官就立刻去抄录,然后倒背如流。

原因无他,李煜写得太好了,只要有鉴赏力,就拒绝不了他的词。

但这位毕竟是亡国之君,身份地位很尴尬,即使有好感,也不能夸出来。

所以造成了一种现象。大宋的文武百官都说李煜是昏君,但背后背他的词看得比谁都勤快。

【太子李弘冀看到弟弟没什么野心的样子,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叔父。

当时,齐王势力很大,皇帝很宠幸他,封他为皇太弟,也就是说,皇帝死后,弟弟继位。

但是齐王看哥哥有这么多儿子,不太想当这个储君,改字退身,主动推辞储君之位。皇上于是改封他为晋王。

太子李弘冀捡了漏,当了储君,但他心里一直很害怕这个叔叔抢他的位置。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